作为十年来中国楼市最大谜团,房地产税再一次于楼市消息淡季,和广大房屋持有者不期而遇。
它是从香港冒出来的,“香港流出”,“截屏传播”,使它拥有种种看起来很可信的特征。
出口转内销型内幕消息的重要性,在中国投资市场的威力极其可怕,房地产税这么重磅的信息,在市场里没有理由不火。
当然,房地产税这个事一点也不新。
每一年都有多版本面世——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。
每一年能搅动无数人的神经——房子是国人最大宗最“保值”的私产。
每一年都有权威人士配合政策解读“正在积极推进”——不应有官员公开反对。
每一年都会有类似打包甩卖房产的市场消息帮助搞气氛——市场就是这么充满魔力。
每一年我们都在本着为读者负责的原则大胆假设认真求证——新闻是熬出来的。
每一年悬念都被留到了明年——“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困难的一年”。
2018年立秋,我们再次去询问了那个值得信赖、接近税法系统的深喉。他给出了一个非常令人吃惊的消息:
房地产税今年一定会跟大家见面。
吃惊的原因是,这有悖于我个人的认知。
以前的推测是,五年内房地产税都不会在这个国家真正推而广之,在实体经济向好、房地产市场恢复正常之前,靴子还是悬在头上比较好。这种认知主要基于两个理由,但不包括那个大家都在讨论、貌似刚性的障碍——在公有制土地上征收房地产税是否合法。
理由一:房地产税能改善地方财政吗?
增加一项税收,或者叫重启一项税收,其意义在于组织地方财政和调节市场经济。大众关注的,更多是后者,比如房地产税对房价的调节作用。但政府的关注点就更多元了,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,组织地方财政,换言之,前提是让政府财政收入增加或者结构改善。
前两天,一则被当事人麦田房产辟谣的“北京房屋资产包甩卖”事件影响之大,表明房地产税在无数行政手段加持的市场中,对房价上涨预期有着很强的平抑作用。长期能否降房价不敢说,但是短期对市场的影响却很实在。
中国不少地方政府总体上还是吃饭财政,近年来财政的刚性支出压力逐年上升。这也是屡屡推动企业减税却很难见效、政府财税收入反而年年攀升的根本原因。土地出让金和以土地为主要抵押物的地方债,是地方政府能够动用的重要财源。假如人们在楼市预期上发生巨大变化,开发商随之减少投资,地方政府现有重要财源是否能保障,存在巨大隐患。
日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要求“六稳”:稳就业、稳金融、稳外贸、稳外资、稳投资、稳预期。其中稳就业、稳金融、稳投资、稳预期,都与楼市息息相关。从世界各国经验看,房地产税的体量自然足够作为财政的重要支撑,但以中国经济今日今时情势,让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做如此重大的挪移,谁能承受个中风险。
理由二:房地产税与防范金融风险
房地产税出台带来的短期市场波动风险,除了威胁到地方收入外,另外一个阻力在于金融系统。
去杠杆自然重要,但是居民去杠杆显然还不是当前首要目标。金融机构发放的个人经营贷、小微贷的抵押物中有大量房产,若房地产税出台造成了短期的抛售潮,房价的下跌可能影响银行抵押物的价值评估,由此引发一系列系统性金融风险。
更何况,使用金融杠杆的多是所谓中产阶级而非富人,如果房价跌至抵押物价值附近,几年前出现在温州的违约和银行不良率攀升的现象可能重现。
据四川银监局的报告,2018年上半年房地产及房产为抵押物的贷款占全省银行业贷款接近50%,报告还警示,“一旦房价波动,很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,需要高度警惕。”
不过,包括上述深喉在内的多个信源还是在说,房地产税今年会与大家见面,但并没有说一定会让大家掏钱。
尤其值得强调的是,政治局会议部署房地产调控最新精神的第一条就是,因地制宜。上述两大理由,在对土地财政依赖性相对低的北上深等一线城市,并不是那么强有力。
任志强用燃油税前后用了近40年时间才真正实行的例子来看空房地产税,但是燃油税最终还是来了。在新常态里,做好拥抱房地产税的准备,总归利大于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