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2日,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总经理、首席中国宏观经济分析师易峘在中金公司媒体讲堂直播活动中表示,中国城镇“有效”存量住房并未过剩,大城市高质量住房和政府补贴住房两个方面都有较大缺口。
根据中金房地产组测算,2017年末中国城镇住房总存量261亿平方米,共计2.7亿套(不含集体宿舍)。家庭户(不含集体户)户均住房1.13套,其中城区仅1.07套。
易峘认为,户均1套房并不表示“充足”。市场上需要一定比例的冗余住房为家庭换房找房提供选择,否则房价将不断上涨。这一合理的冗余比例(或称自然空置率)一般至少不低于10%。因此,中国城镇范围户均住房套数基本合理,而城区仍略有不足。
易峘分析称,在过去十年中,由于城镇化进程快于住房净新增速度(新建减拆除),户均指标呈下降趋势(2010年普查时城镇和城区分别为1.16和1.09)。与此同时,存量住房中78%为6层及以下建筑(21%为平房),这其中绝大部分没有电梯;16%的住房无厨房或卫生间(美日等发达国家该比例接近0);15%建于1990年以前。此外,存量住房套型结构偏小,一居和二居室占比达62%,而四居室及以上占比仅7%。居住条件差的问题对于流动人口而言更为突出,农民工居住设施(如独用厕所比例)近年来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,但与城镇居民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。这不仅预示着大量的拆除、改建,也意味着巨大的潜在改善型需求。
此外,易峘表示,中国的保障房制度设计仍处在初期阶段,存在供给短缺、市场化程度低、维护管理与退出机制不清晰等问题。城市资源分布不均,供求矛盾推升房价和其他生活成本;拥堵、污染等隐性生活成本高企。抑制人口聚集,且导致大城市医疗教育等关键资源在人均角度反而更低。
易峘认为,在短期“六保”、长期转型的需要之外,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,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宏观调控需求以外的“紧迫性”。除了短期“疫后重建”和长期结构转型之外,大力推进以上两项“补短板”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是帮助理顺中国当前面临的多重中期矛盾的“一石多鸟”之策,而当前正是实施相关改革的关键时间窗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