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,中国土地市场成交总体趋稳,溢价率、楼面地价等指标纷纷回落,地市退烧迹象明显。
中国指数研究院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,2018年,全国300城市土地出让收入总额为41773亿元(人民币,下同),同比增加2%。受各地调控政策持续深化影响,当年各城市土地市场底价成交频现,住宅类用地出让金占比降至81%。
从各级城市来看,2018年,一线城市土地成交面积及出让金下滑,其中,深圳、北京出让金降幅较为明显,同比下滑45%和40%,仅上海入围同比涨幅前十;二线城市中,19个城市土地成交金额同比走高,中西部城市为主力。各城市中,去年,杭州土地出让收入为2442.9亿元,同比增加11%,占据各城市出让金榜单首位,上海收金近1830亿元位列第二。去年,北海市土地出让收入同比涨幅最高,达396%。
从供应来看,数据显示,2018年,300个城市土地供应增加两成,二三线城市供应走高,带动成交量上扬。
从楼面地价来看,去年,300个城市土地成交楼面均价为每平方米2159元,同比下滑11%。其中住宅类用地成交楼面均价为每平方米3806元,同比下滑7%;商办类用地成交楼面均价为每平方米2291元,同比下滑5%。
再看溢价率,2018年,中国300个城市土地平均溢价率13%,较去年下降16个百分点。其中住宅类用地平均溢价率15%,较去年下降19个百分点;商办类用地平均溢价率8%,较去年下降5个百分点。
土地市场热度下降的另一标志是土地市场流拍情况显著增多。去年,随着土地市场的调控深入,部分城市限房价、限地价、竞自持、竞配建等土地出让条件严苛,房企的利润空间被压缩;同时,楼市限购、限贷等调控城市范围增大,部分购房需求被抑制,销售增速放缓,房企回款压力较大;再加上房企融资渠道持续收紧,致使房企拿地更加谨慎。土地市场流拍现象增多。
中指院分析称,在中央“房住不炒”指导思想下,去年各城市继续因城施策,发挥地方政府能动性。一方面增加土地供应力度,推出各类保障房用地,如北京、上海分别试点集体土地建设“共有产权房”和租赁住房;另一方面,为保证市场活力,部分城市也出台一些微调政策,放宽土地出让条件。今年,部分城市或将陆续出台金融、房产、地产等层面的细则微调政策,保持房企拿地积极性,稳定市场预期。